为什么烘干玉米耐储性差易发热霉变
一、耐储性变差的原因
1、烘干玉米籽粒原有组织结构被破坏
在烘干过程中,尤其是高温、快速烘干法,玉米籽粒外部水分迅速蒸发,结构收缩,而内部水分迁移慢,内外收缩不均衡,产生巨大的内应力,使籽粒表面产生大量人眼看到或看不到的裂纹(俗称“爆腰”)。裂纹不仅使玉米籽粒栓化皮层被破坏,失去抵御外界微生物和虫害入侵的天然屏障,还使籽粒机械强度下降,在入、出库、运输等搬倒摩擦过程中,易产生破碎粒和粉屑(粉末)。同时,高温使淀粉糊化,蛋白质变性,破坏或部分破坏玉米籽粒的毛细管状结构,使玉米粒通透性变差,阻碍水分传递,持水力下降,籽粒表面易产生冷凝水,为霉菌和害虫滋生危害创造了有利条件。
2、玉米籽粒胚部富含蛋白质、脂肪和活性酶,且结构疏松,在烘干过程中,不当的烘干工艺,可能“烫伤”胚部,使玉米籽粒胚部活性受损,生命力减弱或完全丧失,不仅抵抗霉菌和害虫滋扰能力下降,还易加速脂肪氧化酸败(产生哈喇味),导致玉米品质下降。
3、在烘干过程中,由于工艺及籽粒结构和成熟度不均匀等原因,难免造成籽粒受热面积不均,烘干时间长短不一,导致烘后玉米籽粒间,甚至单个籽粒内部的水分,分布不匀,因此,即使整仓水分检测达到安全储存标准,粮堆局部存在高水分粮也在所难免,为安全储粮埋下隐患。
二、 烘干玉米安全储存应对策略
1、严把入库关
(1)充分冷却:烘干后的玉米入库前,必须经过足够的冷却过程,达到即时气(仓)温高于粮温露点后,才能入库。严禁热粮入仓,导致粮堆结露、发热和霉变。
(2)净粮入仓:对烘干玉米入仓时,要严格筛选,除去杂质、破碎粒和粉屑。如果价格成本允许,也可称取色选等方法,分离出高裂纹粒、焦糊粒,单独保存,优先出库或缩短储藏周期。
(3)控制水分,使入仓水分与保管技术、保管时间长短所需的安全储存水分相符。
2、对于跨储粮生态区域运输储存的烘干玉米,要密切关注烘储两地气温差是否会导致玉米籽粒表面结露。如果需要,入仓后可通过机械通风降低和平衡水分。
3、不建议自然晾晒干燥玉米和烘干玉米混存,否则不仅储存品质下降,降低玉米商品价值,也不会因混存而提高整仓玉米的储藏稳定性,得不偿失。
4、秋冬季节,利用低温干燥的空气进行机械通风,进一步均衡粮堆水分,降低粮温,抑制虫霉活动。
5、在常规保管条件下,烘干玉米或“烘自”混存玉米粮堆很难安全度夏,随着“三温”变化,一般情况下,烘干玉米或“烘自”混存玉米粮堆,5月下旬以后粮堆上部就可能发热结顶,危及储粮安全。因此,烘干或“烘自”混存玉米粮堆,可通过空调控温、内环流控温、谷物冷却等技术,控制温差,确保粮堆安全度夏。否则应尽早安排出库。
6、日常粮情检测工作要做精做细,做到异常粮情早发现,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