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提升品质的诉求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饲料企业认识到教槽料精细化加工的价值。在日常服务中,我们也切实感受到饲料企业希望能帮助改善教槽料品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今天,我们就聊聊教槽料品质改善的逻辑。
一、建立与企业能力相适应的标准,持续改善
在现场服务中,很多饲料企业希望第一次就能按照高标准生产高品质的教槽料。但现实是,面对新方案、新加工工艺、新工艺参数、新质量要求,大多数企业第一次很难把教槽料品质做的尽善尽美。而且企业禀赋不同,生产线设计、生产设备、加工工艺、团队素养、管控能力等参差不齐。对所有企业,按照同一标准和要求进行指导,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目标,甚至会出现怨声载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吃不成胖子”,需要建立与企业能力相适应的执行标准,才能提升团队的信心,促进团队持续改善。如果采用拔苗助长的方式,反而会起到负面作用。在一次次的生产和培训中,持续提高员工的操作熟练度和管控能力,逐步升级标准,才能持续提升教槽料的品质。
在实践中,我们通常会将教槽料生产标准分为初级标准(60-70分,抓质量关键点)、中级标准(71-89分,规范操作)和高级标准(90分以上,高标准+熟练操作)。对设备较好,团队熟手多,管控能力强的企业,按照中级标准严格执行,第一次就做出品质优良的产品;对设备较老旧,熟手少,管控能力弱的企业,按照初级标准,抓好质量关键点,在保证不出问题的前提下先生产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
员工动作的标准不是一份文件,而是一个反复学习和训练的过程,需要每一位员工在日常作业中不断践行并提高动作质量,抵制不规范行为,从知道到做到,从做到到做好,持续升级标准认知。
二、品质提升是循序渐进的历程
时常有饲料企业提出,让我们帮忙建立教槽料的生产品控体系、增加培训、提升团队的质量意识和技能,以期对教槽料品质提升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个想法很好,可是,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设计质量体系文件、多培训两堂课,对提高质量管控能力有限,对教槽料品质的提升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为,质量控制不是一套文件,而是一个过程。而且,对很多企业来说,缺的不是体系文件,缺的不是流程,而是执行好文件和流程的必要能力。
提升品质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每个人都做好当下的工作,做好自己岗位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每个动作,才是良好的开端。产品品质是干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需要每个人都要承担相应的质量责任,人人关心品质,人人为品质,在团队内部形成“全员重视、全员管理质量”的良好氛围,进而持续改善。品质提升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需要深入生产现场,对生产的每道关,每个岗位的操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强化工人的操作规范,才能持续提升品质。
教槽料品质的提升是螺旋式的,需要逐步提升标准,先做稳定(没有大问题),再做更好的稳定(没有瑕疵),最后做有特色的稳定(无可挑剔),持续改善,持续提升。
三、品质持续稳定在一定水平很重要
好产品=好配方+好原料+好工艺+好品控+好流程+好设备,这是共识。但要素之间的互作关系和影响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刘俊奇博士在多次公开演讲中分享了做好教槽料的要素关系认知: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加法关系,而是乘法关系,因为这六个关键要素是相互影响的,好原料×好设备×好工艺×好配方×好流程×好品控=好产品。如果每一点都严格要求做的好一点,如果每一点都做的差一点,通过乘法计算就发现结果差异很大,这也是很多教槽产品品质差异很大的主要原因。好产品是一系列要素的协同匹配,要用乘法思维,达成环环增效,步步增效的结果。
品质是逐渐升级的,对于教槽料生产,达到管控高标准(90分以上)后,品质持续稳定在一定水平很重要。
四、品质提升需要软件硬件都要硬
做好教槽料的6大关键要素包括软件(技术、管控、流程)和硬件(设备、工艺、检测),只有软件和硬件都硬,并理顺这些要素间的关系,才能做出高品质的教槽料。
关于生产加工对教槽料品质的影响,Varley博士曾经做过实验,相同的配方,分别在教保料专业化工厂和普通工厂生产,在同一猪场饲喂仔猪,结果表明,仔猪的生产性能差异很大,在专业化工厂生产的教槽料在采食量、日增重和料肉比方面都比在普通生产线生产的教槽料表现优秀,生产性能提高15~28%(Varley,2012)。
可见,对于软件和硬件一般的企业,先提升技术和检测能力,先把软件做硬。在软件硬的基础上,再逐步升级硬件,才能持续升级教槽料品质。因此,对教槽料来说,开发出稳定性的技术是必需的,创新升级加工工艺技术是必要的,及时应用突破性的设备是有效的,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团队是有价值的。
五、总结
品质管控是系统工程,也是长期工程。品质管控的系统性和持续性对产品品质的稳定性起到关键作用。教槽料的品质提升,必须坚持生产专业化,坚持品质长期稳定化。